期數:第001期 出刊日:201001

為什麼需要血糖自我監測

文/藍培心 衛教師

血糖自我監測是達到良好血糖控制的方法之一,但是很多病患不了解自我血糖監測的意義,不願意去嘗試自我監測。衛教時了解到病患不願自我監測血糖的原因,總歸有:不曉得需要測血糖、沒時間、看見檢驗數據感到焦慮、因需要「篤手指」而怕痛或檢驗試紙消耗而經濟不許可等等原因。
 
病患常會問我「得到糖尿病是不是完全不會好?」儘管現今醫療科技進步,然而對於慢性疾病,仍尚未可治癒,但值得高興的,它是能藉由藥物、運動和飲食各方面做搭配,即可適當控制,預防和延緩合併症的發生,讓我們生活品質不受干擾。
 
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是慢性疾病,需要隨著我們人生的旅程中一起成長,過程中經過膽怯、驚奇、恐懼、挫折和歡喜…就如同我們生活中充滿變化。人生旅途中無時無刻都在學習 學習說話、走跑跳…現今要學習自我照顧、學習新知識、新技術和學著轉換心境朝著陽光邁進。
 
還記得小學時因為太認真唸書導致近視,爸爸因為擔心因此而延誤課業,並立即帶我去配副眼鏡,從此就變得更有學問的樣子,因此我有了明亮視力的工具;控制糖尿病也需要有利的工具,隨著科技日新月異,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生產了有利於自我監測血糖工具-攜帶性血糖機。
 
我們需要有效的工具來學習事物,如同使用血糖機來學習控制血糖,找出血糖值和藥物、飲食、身體活動間奇妙變化;首先先清楚最佳控制目標,了解藥物、飲食、身體活動哪項是自己所需做調整?人每天都必須吃食物,所以較易影響血糖值就屬飲食,台灣是個美食天堂,太多好吃的食物誘惑著我們,正確觀念是「任何食物都可攝取,需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畫,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」。食物不單是「量」會影響血糖「質」也會影響,例如:芶芡、油脂、湯湯水水…等等的食物皆會影響,我們需要藉由監測血糖,而不是藉由感覺,感覺固然是身體本能反應,但感覺會因人而異,所以,需要藉由自我監測血糖了解食物影響的奧妙,以下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藍小姐,近幾次糖化血色素為5.8%和6.2%,自認血糖都很穩定,平日約2個禮拜才測一次,飲食量也定時定量,某日測晚餐前血糖值為295mg/dl、飯後為246mg/dl,心頭不禁吶悶胰島素劑量、飲食、活動量、體重皆沒改變,之前晚餐前血糖值約90-130 mg/dl,驚訝血糖值怎飆高?且是如此地高?接下來的日子皆連續的監測血糖,從一開始的血糖值290-260- mg/dl持續2-3個月的監測,來調整每日注射的胰島素劑量,漸漸地血糖值趨於理想,當然這期間有著厭煩、焦慮、擔憂的心情,到後面是採收甜美果實;這過程中需要專業醫療人員指導,和運用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與技巧加上控制的決心及學習態度,掌握屬於自己的健康,讓自己更有效的照顧自己,提升自我的生活品質。
 
我們該感謝醫療的進步,不再只能藉由實驗室抽血才能知道血糖值,在家能利用攜帶性血糖機即時地反映當下的身體狀況,做及時處理。糖尿病患使用攜帶性血糖機進行自我血糖監控,對於達成血糖控制目標並避免低血糖發生有極大助益。重要的是仍必須定期將血糖數值與醫院檢驗室數值比對修正,以避免誤判血糖的況發生。
 
藍培心衛教師
學歷:
      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
      中台科技大學護理系
現職:李洮俊診所衛教師
經歷:
      蕭宏儒診所護理師
      鼎山診所護理師
 


《圖片說明》血糖自我監測